當前位置:
  • 首頁
  • 本科生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高教質量30條”,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等文件要求,為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頂層設計、科學組織、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原則,回歸教育本質,積極探索構建基于激勵和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本科教育體系。突出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特色,以培養“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性人才為目標,以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中心,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構建系統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過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形成電子信息特色鮮明、適應社會和科技發展趨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該教育體系突出以下特點:

1.奠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基礎。突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強化知識系統性組織,提高科學思維能力;

2.強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不斷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探索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宗旨,培養學生具有誠實善良的道德品質、陽光進取的人生態度、健康的體魄、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敬業實干和團隊合作的職業素質。

二、定位和思路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IT行業特色的大學,在IT人才培養方面具有明顯的辦學優勢和影響力。學校順應時代變革要求,充分利用高水平行業特色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特有優勢,把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于“技術創新者”的教育,以人才發展的眼光正確認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創業技能培訓,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教育,包含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自成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必須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權宜之計,而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長久之策。創新,是創業的核心。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拓展到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現創新與創業的互聯互動,形成具有行業特征的技術創新者的創新創業教育特色。

學校將按照 “意識、能力、環境”(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優化雙創教育環境)與“精神、文化”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把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業文化作為雙創教育的核心,走技術創新者的創業之路。

學校創新構建“六要素、三結合、一循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第二張成績單”,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推動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激勵機制;根據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完善,突出對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并強調企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際能力,使大學生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改革方案及舉措

1.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根據學校培養“愛國進取、創新思辨,厚基礎、寬口徑、精術業、強實踐,具有國際視野的行業骨干和引領者”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一條主線,兩個回歸”、“圍繞“規范秩序、強化特色,增強能力、提升質量”的工作原則,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以學為要、厚基強實”向教育本質的回歸,“以師為本、學術為先,育人為要、德藝雙馨”向辦學本位的回歸,構建培養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以及以行業科技和社會需求為導引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進一步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

2.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根據國家新的招生改革制度,建立專業建設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按時發布畢業生年度質量報告;以社會和企業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培養方案。

建設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六要素三結合一循環”的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六要素”是“重課程、建教材、強師資、設項目、筑基地、促保障”,“三結合”是“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創新與創業”結合,“一循環”是指創業實踐團隊、高校、企業之間圍繞項目需求而進行的技術創新創業實踐過程,構成良性循環發展。

根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要求,開設系列化的創新創業課程,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培養方案。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有效支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重點建設6種類型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水平實踐平臺。深入實施 “卓越計劃”試點班、科教協同 “祖同菁英班”的選拔培養工作,加大“信息科學英才班”、“空間科學實驗班”、“錢學森班”等拔尖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落實試點班的特色建設。建立“三校”聯盟等本科生選課聯合培養機制,并積極拓展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我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

以“兩張成績單”為創新載體,進一步完善“突出能力素質”的精細化培養過程,分別設立以基礎技能知識為主的基礎模塊和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的能力素質模塊,作為專業知識課程學習的補充和深化,是學生成長成才、能力素質提升的保證。各專業細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形成與人才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素質矩陣,明確各教學環節對培養目標的貢獻點,使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在培養過程中,質量體現在各知識點的具體實施中。

3.全面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進一步完善課程知識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根據技術創業能力要求和創業管理知識體系,為了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滿足創新創業活動需求,重點建設系列化的創新創業課程,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強調專業技術技能、經濟管理技能、創業技能的“三能”并重,形成包括創新創業意識與精神培育、創新創業管理技能、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創業教育培訓項目、校企聯合共建課程5部分組成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以下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創業管理、創業者與創業戰略、創業營銷與市場調查技術、新創企業融資與理財、知識產權管理、創業團隊建設與組織設計、技術項目評價方法與選擇、知識產權基礎、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并開設其他相關專業課程,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證券投資的理論與實務、國際貿易政策與實務、就業與人力資本投資、市場營銷學、商務談判、網絡營銷、企業文化、會計學原理、成本會計課程,在創業基礎必修課基礎上形成豐富的選修課程群;與IBM,TI等知名企業聯合共建課程等。積極建設完善網絡課程平臺,大力推進課程資源建設,構建以互動式教學為導向的網上“西電學堂”,將建設具有西電特色和品牌的網絡精品開放課程資源列為重點工作。

4.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

深入實施各類教學改革試點項目,調動全校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實施“大班主講、小班輔講”、“探究式教學”項目試點并進行推廣,探索“啟發式教學”、“反轉課堂、”“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改革。開展考核方式改革,不斷增強課程的過程考核,增加課程內實踐教學環節考核,促進創新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實施本科生實驗實踐能力達標測試,并納入學生畢業及授位最低標準。充分利用MOOC等現代教育技術的新成果,構建豐富網絡教育資源,促進互動式教學活動的開展。

5.強化創新創業實踐

積極構建協同實踐育人共同體,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著力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建立面向學生自我發展的實踐育人長效機制,重點推動學生主體參與,學校、社會、企業深度合作,協同聯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把以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星火杯”科技競賽為龍頭,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為引領,實施“一杯三賽”,實現三創體系(創新創意創業)在一次競賽中的融合,完善分層次梯度遞進式的科技創新賽事體系,從“點燃熱情、培育團隊、扶持重點”三個層次構建以競賽為驅動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加強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有效支撐我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重點建設6種類型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水平實踐平臺,包括:創新創業工程實踐平臺;校、院兩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以科技競賽為驅動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校企、校所協同創新創業平臺;校友互動創新創業平臺;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各學院課外科技實踐基地,進一步強化24小時創新工作坊。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聚焦文化科技創意、智能硬件、移動互聯網等方向的創業工作坊。組建校企合作創新創業俱樂部,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能力素質,培育創新創業團隊。實施“星火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團隊支持計劃”,培育一批具有固定研究方向和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優秀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促進團隊的累進創新,實現創新到創業的可持續發展。

6.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和學籍制度激勵

把創新創業教育、科技制作作為必修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必選學時和學分;實施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大學生可休學2年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進一步完善學生轉專業制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選擇權,優先支持參與創新創業的大學生轉入相關專業學習;創新創業類課程學分可與相關實踐課學分互換。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科學評價考核,以量化評價為導向,將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納入課程體系,形成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育人模式。

7.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培養,根據教師成長的不同階段構建層次化的“三級培訓體系”,將提高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作為崗前培訓、教學技能培訓、骨干研修的重要內容。積極組織實施教師參加網絡課程培訓、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專門進修與培訓、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鼓勵專業教師和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掛職經歷與出國進修經歷等同。加大力度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知名校友等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創新創業課授課或指導教師,建設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

積極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創新創業中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重視加強對輔導員、班主任、管理干部創新創業指導能力培訓,積極推進KAB講師資格認證工作,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學校KAB講師與本科生人數1:200配備。

8.改革學生創業指導服務

實施“大學生創業預孵化計劃”,為有夢想、有意愿、有潛質的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幫扶。以“崇科學、尚工程、修人文、融藝術”為理念,通過創業虛擬模擬、校外創業導師授課、創業項目診斷、創業實踐等方式,開展“創業八講”,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圍繞“創客”理念和“創新2.0”,建設科技創業苗圃和創客大廈,舉辦“創客月”活動,培育校園創客文化;以“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龍、月月有路演”的思路,運營“1931創業咖啡”;建設“蒜泥創客空間”,將學生創意落地,促進學生科技作品向產品轉化,培育創業實踐團隊;按照“內創、外創、出售”三種孵化模式,孵化創業實踐團隊,進一步促進產品向商品的轉化;進而搭建起一個具有導師幫扶、資本對接、技術交流、創業咨詢等服務功能的“創業苗圃”,打造具有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的創新型“校園創業預孵化器”。 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和創客基金,重點扶持具有市場前景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建設西電數字創業學院和大學生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分季度線上線下發布“大學生創業孵化項目推介書”,開展創業項目推介。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標準和創新創業教育支撐體系,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環境。

9.完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體系

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計劃”,構建基于學生自我發展的本科教育體系和基于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體系,加大投入,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以及課外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業活動開展。設立“校長基金”專項經費,并充分利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專項經費,積極引入企業投資和風險投資,形成有力的經費支持保障機制。積極籌備建設創新創業大樓,設置專用活動場地支持,不斷提高實驗場地開放度,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驗、指導及項目孵化。

制定長效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在工作量和教改課題立項上對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給予傾斜鼓勵政策,定期表彰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學組織單位及工作個人。通過提供細致服務和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學生創新創業,深入落實 能力素質拓展模塊考核認定實施辦法,對學科競賽、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課外見習、社會公益等創新創業活動進行量化考核評價,給予相應學分,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提供推免保研機會和獎勵。

10.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督導落實

把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要任務擺在學校辦學的突出位置,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改革發展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指導管理和監督評價,落實學校創新創業教育主體責任,成立由校長鄭曉靜院士任組長,以主管學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和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學校教務處牽頭,校團委、學工處、科研院、黨政辦、校友總會等部門和各學院協同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形成校院兩級強化落實的工作模式。學校每年定期召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黨委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每年聽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匯報,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要議題進行研究部署。

11.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不斷加強宣傳報道和政策引導,定期組織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作品展;宣傳樹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典型;每年舉辦創新創業論壇;借助新媒體構建完善創新創業電子刊物、公眾平臺、微講堂等,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發揮創業成功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

2016本科學生創業計劃書(申請休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業保留學籍審批表(本科)